战火纷飞的年代 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我们从未忘记…… 缅怀革命先烈,聆听红色故事 本期开始将陆续推出 温州革命烈士系列故事 今天让我们走近革命烈士——郑敬衡 一起来看看他的英勇事迹

郑敬衡 (1900—1927) 简介 郑敬衡,原名郑一里,乳名阿明、益明。今文成县人。出生于地主家庭。先后就读于瑞安县谷山初等小学、大峃群益小学、瑞安旧制中学,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,执教于杭州浙江省工业专门学校。1927年任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员,与王家谟同日赴温,同日被捕,同日就义于市区华盖山麓(今温州九中校址)。 故事 一碗白粥 温州是一个多风灾的地区。清朝宣统三年,正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年,温州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台风灾害,降水量超过2900毫米,为历史最高纪录。瑞安、永嘉、平阳各县30余都(行政区划名,比今“乡”的范围要大)淹没,江上尸骸漂流,数万灾民到处逃荒、流浪。 郑敬衡当时还只有十来岁。每天,总有一批逃荒要饭的灾民从家门口经过,他放学回家,见有灾民上门要饭,总要拿点什么吃的东西送给他们。有一次,他看到一位要饭的妇女饿倒在路边,旁边还躺着一位小孩。富人看到,不理不睬走过去了,穷人看到,只是哀叹:“这个世道也太不公平了,真是穷在街头无人问。”郑敬衡赶紧跑到家里,盛了满满一大碗的白粥端给这母子俩。家里人看到了,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。他回答说:“人家没得吃,自家有得多,为什么不可以分一点呢?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