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
 > 工作动态  > 新闻动态
【老兵永远跟党走】杨荣先:从烈士家庭走出的女军医
时间:2021-06-04 09:25:14 来源: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

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,每个时代各有精彩。军休干部作为战争年代最直接的参与者、见证者,对党的感情非同寻常。

为迎接建党百年华诞,回顾党的奋斗历史,3月22日起,市局联动市军休所拍摄老兵永远跟党走“口述历史”音视频,深入挖掘老兵身上蕴藏的红色历史和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每一段述说,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,五位老兵在镜头前回忆在参军经历,唤醒了珍藏心底的红色记忆……

本期人物

杨荣先

河北蠡县人,1938年出生,1961年7月入伍,1970年5月入党。始终牢记医者初心,27年如一日坚守岗位职责,不负祖国重托。

微信图片_20210604092510.jpg

红色记忆

从烈士家庭走出的女军医

——杨荣先小传

杨荣先的家庭在农村,小时候生活十分艰苦。她的家庭是一个革命烈士、革命军人家庭。在她出生那年,她的大哥就参军去了,随着部队南征北战,担任过营长,立下了不少战功。新中国成立后,她大哥放弃了本来可以捧上“铁饭碗”的机会,回到老家务农。她二哥也在新中国成立前入伍,并在县大队参加革命战争,后也回老家务农。三哥在解放大同的战争中壮烈牺牲了,牺牲时是一名排长。

从革命烈士、革命军人家庭出身的杨荣先,从小就受到光荣革命传统的熏陶,积极追求进步。中学考入了著名的宝定五中,她学习认真,成绩优良。

1961年,第四军医大学招生,杨荣先受到组织的照顾,被第四军医大学理疗系录取。在就读期间,她勤奋努力,刻苦钻研。因文化大革命爆发,至1968年毕业。毕业后,她被分配到南京军区第六九五野战医院工作。

在知识青年“上山下乡”运动中,她被下放到地方医院当一名卫生员,并在医院里当过锅炉工,她毫无怨言,一年以后又当医生。尔后她被分配到一家汽车连医院工作,这个军医院收治部队的病号,也收治地方上的病号,她的医疗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提升。


1974年,杨荣先因业绩优异,被抽调协助南京科研所的两名研究员一起搞放射病治疗试验。医院的院长、卫生所所长,还有一名护士和辅助人员共同参加了这个试验项目。为了做试验,他们自己养了一群狗,作为放射病治疗试验之用。原来怕狗,讨厌狗的杨荣先整天的狗打起了交道,并很快摸透了狗的脾气和习性,养起狗来就得心应手了。

狗养大后,他们从南京坐火车赶赴新疆沙漠里的核试验现场做试验。经过5昼夜的长途奔波,他们到达新疆大河沿下车,换乖卡车奔赴核试验厂区,因道路崎岖不平,一路上汽车颠簸的很厉害,行进非常辛苦。

到达厂区后,杨荣先发现除了岗哨,还有有大藏獒把守,大藏獒有人的肩膀这么高,还很有“原则”:穿军装的人可以进去,不穿军装的人不让进去。因此地荒无人烟,厂区里吃的水都是从外面运进来的。

那里的气候也很特别,夏天中午地面温度高达60多度,但屋子里仍然凉爽。因空气干燥,工作时出的汗水很快在衣服上蒸发,出汗多了,衣服就变得象浀毛毡似的,让人很难受。那里的风也特别大,大风来时,几个人要手拉手,否则就会被风刮走。还有那里的蚊子又多又大。人们打趣说,三个蚊子可以炒一盘菜。

他们第一次是冬天到核爆现场参观。

第二次是夏天他们带着狗去做试验。试验开始后,他们将狗放到核爆坑里,在核爆坑里留置了几个小时的狗,带回厂区时,经观察已出现了反常的情况:狗已无精打采,口腔、鼻孔、生殖器均出现了出血点。到了第二天,情况更加严重,试验狗出现了口腔、鼻孔和小便出血,继而出现了咳血、大小便均出血现象。第三天狗的情况更加恶化,进而出现昏迷,红细胞、血小板指标下降严情况。在试验过程中,他们给狗喂食、吃药、打点滴,输血,经过治疗抢救,做试验的狗一般在7天后死亡。

当时,杨荣先以为自己今后的生活要伴随着这样的试验度过。不断的观察,不断的记录,不断的分析,不断的积累,不断的试验。

可到了1979年,情况有了新变化,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开始了。那年春节前夕,杨荣先所在的卫生所被派往广西桂林这一对越作战的后方阵地,救治从前线转来的伤病员。

他们一行从无锡上火车,经过三昼夜的长金奔波,来到了后方阵地广西桂林。他们连夜进行医院的布置,一天后就开始接受病号。医院分两个病区,杨荣先负责一个病区。当时医院的医生护士加起来只有十几人,接受的病号一批多达八、九十人,工作量非常的大,常常是没日没夜的工作,顾不上吃饭、睡觉。他们为病号清创、换药、清理大小便、擦身体、喂饭,需要手术治疗的,立即组织实施手术。

他们知道,这些病号都是为了祖国,为了人民,保家卫国,冲锋陷阵,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,自己能亲手救治他们,是多么的光荣,最苦最累算不得什么。在他们的眼里,这些受伤的官兵,不仅仅是英雄,还是比亲人还要亲的人。杨荣先说自己有使命、有职责尽己所能救治他们,使他们尽快伤病痊愈。

让杨荣先难忘的是一位19岁的温州藉战士,在战斗中肚子被炸伤,伤口很大。送到医院后,他们立即进行手术治疗,炸坏的肠子被切除了90公分。因病员一直昏迷不醒,病情十分危急。在3昼夜的抢救过过程中,杨荣先寸步不离地守着这位小战士,直至他度过危险期,病情稳定下来。这时杨荣先血压上压已升至200多。但看到小战士被救活了,她感到很欣慰。

医院附近的群众高涨的拥军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,也给杨荣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每念至此,她的心倍感温暖。

杨荣先说,乡亲们将粮食猪肉蔬菜水果整车整车的送到部队驻地的医院里来,真是吃都吃不完。

让她难忘的是一位瘦小的老大娘,隔三岔五地提着一小篮子的鸡蛋到医院里来。说自己不能为战士们做什么,只有自己家鸡下的几个鸡蛋可以给战士和医生们补补身子。

救治伤病员需要输血,献血处献血的乡亲们排成了长龙,他们争先恐后地要为在战场上舍命流血的战士们献上自己的热血。

各方慰问活动更是连续不断,文艺演出、放电影等活动目不暇接,见证了军民之间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。

杨荣先一直珍藏着一条中央慰问团在1979年3月赠送的“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胜利纪念”毛巾。这条毛巾可以说是浓缩了那一段不平凡的岁月。

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,杨荣先回到原来的野战部队医院工作,并于当年晋升为主治医生。因她的爱人在温州造船厂担任军代表,1986年,她调到温州一一八医院工作,任内科主治医生,于1988年经批准退休。


【返回顶部】【打印本稿】【关闭本页】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