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老兵永远跟党走】章人旺:援越抗美老兵 | ||||
|
||||
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,每个时代各有精彩。军休干部作为战争年代最直接的参与者、见证者,对党的感情非同寻常。 为迎接建党百年华诞,回顾党的奋斗历史,3月22日起,市局联动市军休所拍摄老兵永远跟党走“口述历史”音视频,深入挖掘老兵身上蕴藏的红色历史和宝贵的精神财富。 每一段述说,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,五位老兵在镜头前回忆在参军经历,唤醒了珍藏心底的红色记忆…… 本期人物 章人旺 章人旺,浙江乐清人。1943年12月出生,1961年7月入伍,1964年6月入党。投笔从戎怀祖国,一生无悔赴海疆。 红色记忆 援越抗美老兵 ——章人旺小传 1943年12月11日,章人旺出生于一个中农家庭。章家与当地许多贫苦的家庭一样,生活艰难,孩子懂事早。章人旺从7岁开始在家帮助父母带弟弟。10岁开始在浙江省乐清县卓雨公社小学读书。小学五六年级时,人也长大了,逐渐开始懂事,上课认真,每天早晨很早起来读书,学习成绩中等以上,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。 1958年,“大跃进”开始,章人旺考入了浙江省乐清县仙溪民办中学(后改为公办)。学校是半天读书,半天劳动。由于学习认真,劳动积极,团结同学,曾两次被评为工俭学“三好生”,受到奖励,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 1961年8月自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是抱着保卫祖国,为人民扛枪的动机入伍的。入伍后被分配到驻扎在舟山普陀的岸炮连。在保证完成担负的国防施工任务同时,积极抽出时间搞训练,终于获得了特等射手的光荣称号。 1967年10月在二十一团岸炮连任副政治指导员时,响应毛主席援越抗美的号召,随南京军区高炮66师615团中炮二连赴越作战。 随后援越部队从安徽蚌埠出发,每个连分乘12辆大卡车,朝越南行进。经过7昼夜的漫长颠簸后,部队到达昆明稍事休整,随后便开赴越南。从昆明到越南战场还要经过4昼3夜的连续行车,一路行军十分艰难。 在行进过程中,兄弟连发生了一起车祸事故,令章人旺终生悲伤难忘。作连的副政治指导员,他乘坐的卡车行在连队的前头。在越南境内一崎岖的盘山公路上行驶时,章人旺发现前方路况有异,便命令司机停车,自己下车查看,发现前面兄弟连殿后的炊事班乘坐的卡车出了车祸,已经摔到30米深的山谷里,现场惨不忍睹。见此情景,他一面火速组织抢救,一面向上级紧急报告情况。 经过艰苦细致的现场抢救,8人的炊事班,有5名战士当场死亡,3人重伤。出师未捷身先死,这令章人旺无比伤痛。 到达越南战场后,生活条件十分艰苦。住宿的地方是一个个最简易的塑料布棚,就是天上一块塑料布,是屋顶,也是天花板;地下一块塑料布,是床铺,也是地板,蚊叮虫咬是家常便饭。越南地处热带雨林,雨季时,棚外下大雨,棚内下小雨,人只能在泥水中睡觉。但广大指战员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,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,三不怕累。 身为政治指导员,章人旺常常以我党我军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勉励战士,激励战士们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,做到条件差不埋怨,战斗频繁不叫苦,敌机临空不紧张,飞机投弹坚守岗位。他还向党支部主动要求不留指挥所,到炮阵地去和战士们战斗在一起。 有一次,章人旺带领一个班乘卡车外出执行任务。在行车途中警报骤然响起,并听到敌投下的炸弹的爆炸声。有军事经验的章人旺知道,汽车飞机发动机一发动就会发出电波,敌机正是根据捕捉到的电波信号实施攻击。于是他果断地命令司机停车,刚停车不久,敌机就在车前方二三百米处投下了一枚炸弹。反应过来的全班战士,一下了涌上来,紧紧地拥抱着章人旺,感激地说:“这次要是没有你,我们真的没命了。“ 在战斗中,虽然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差距较大,我方大炮的射程高度只能达到8000米,而敌机却可以升至10000米高空精准投弹,章人旺所在的部队英勇顽强作战,在一年之内成功击落了15架敌机,取得了优良的战绩。 ▲用缴获的敌机残骸制作的匕首 章人旺所在的连队由于较好地完成作战任务,受到全团通报嘉奖一次。同时章人旺坚决执行上级政策,注重中越友谊工作,爱护越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,利用作战间隙,帮助驻地越南人民耕地,受到上级的表扬。 1974年,章人旺任南京军区守备二十团政治处主任。章人旺认识到自己入伍以来没有经过军事学校的正规训练,虽然职务不断提高,但是军政素质还不够,要想圆满完成自己所担负的职责是很困难的。于是,注重学习的他紧抓时机,连续三次去军政院校学习,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和文化水平。1974年进入南京军区五七干校学习4个月;1976年进入南京军区军政校学习8个月;197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一年六个月。 1985年。章人旺调到温州军分区工作。在担任温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和副政委期间,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,还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,积极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,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 1999年章人旺光荣地退休了,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,退而不休。2002年,应上级要求,他与温州的一批老战士、老干部组织成立了温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。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,研究会对浙南的革命史进行了系统的挖掘、整理和研究,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好评。 |
||||